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水车”需要“活水”的推动才能转动。水利是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盈利能力弱,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目前不足总投资的20%,这就好比只靠一股水流去推动,而如果引入多种“活水”,水车就会转得更快。
如今,这道放活水的闸门打开了。最新消息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部署开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选择12个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联系的试点,启动第一批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试点工作。将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相关政策。
三部门明确,除法律、法规、规章特殊规定的情形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一律向社会资本开放。社会资本愿意投入的重大水利工程,原则上应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说,引入社会资本的大背景是目前社会资本规模较大,而公共工程存在资金缺口,两者能够找到契合点。
石磊说,引入社会资本近段时间讨论较多,也就是财政部今后较长时间内重点推的PPP,即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联合投资的一种体制。这个体制首先考虑到仅靠政府一方来投资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本投资可能不足,而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又很充裕,为了盘活社会资本存量,有必要借助于PPP机制,社会资本与公共投资结合起来,这是做重大工程可以采取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石磊分析,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水利事业,既可以保增长、又可调结构,还将惠民生,可谓一石三鸟。
石磊称,引入社会资本最大的好处是盘活社会资本存量,避免公共资本投资不足所带来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公共投资之所以要用社会资本来参与投资,是公共投资以及将来其它基本民生方面投入的需要,比如基本医疗、基本社保、基本医保、基本住房、环境保护、食药安全,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文化设施,这些将来主要由公共部门投资完成,因此只有把社会资本吸收进来,共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才既有助于保增长,又有助于调结构,同时又有利于惠民生,这是一石三鸟的机制设计。
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将给建设机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从3月份《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到如今选择12个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联系的试点,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具体操作的层面。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领域引入社会资金“活水”,有什么特殊背景?知名财经评论员刘艳也就此作出了评论。
刘艳认为这个背景是综合的,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倡社会资本进入相关基建设施领域,更多是集中在交通、通讯、能源,特别是电力等相应的领域,关于水利项目来讲,更多局限于像水处理等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对于综合的重大水利工程,特别像水库项目还没有一个特别实质性的突破。这次试点把焦点聚焦在了这些重大的水利项目,这是一个改革性的重点突破。不再仅是简单的、日常的一些水务领域,让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它的规模性,以及它的规范和共赢互动的网络性特点,能够调动更大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国家层面的水利工程,是一个很大的改革突破。
社会资本是要逐利的,而水利工程公益性更强一些,如何把握公益和盈利之间的关系?刘艳表示,公益性也要建立在有一定收益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做到持续发展。通过这种PPP模式,对于水利行业的投资运营需要处理好几关键点才能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模式。水利行业的投融资平台搭建上要建立一定的基础:第一,要有一个水务价格的改革作为配套,让真正的供水工程以及发电工程有一定受益。第二,建立和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推动地区之间以及用户之间水权的交易,才能够释放水资源的资产性价值。第三,对于国家战略性的水利工程运营的基础服务可以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的采购范围。第四,是完善现有项目债务化解机制,特别是对于现有项目的存量债务要进行一些转换机制,避免出现通过社会资本的引入,变相成为一种向社会资本甩包袱的提放债务的缓解行为。各项机制的建立才能够最终达到一个公平竞争和高效竞争的局面。
参加建设的社会资本种类复杂,包括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其他投资主体,让这些资本资质不一,引入这多股活水时,应该给闸门设定什么样的标准,让它们公平竞争?
刘艳认为,我们经常在探讨所谓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对立统一问题,但如果放下所有的偏见和固有的理念,就从一个企业实体化运营的公司化改制的角度来看待,同时,对于这种商业性的风险和非商业性的风险有充分认知,国有资本也好,民营资本也好,都会捅到资本这样一个大盘子里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展。在商业风险前都是自收自支,都要自身平衡收益和风险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法律底线,要通过相应的法律的保障,对于一些门槛标准进行一定的公平设置。
有些民间项目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有些人偷工减料等,如果更多的社会资本介入后,这种水利工程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刘艳表示,首先政府并不是放手不管,还是会设立相应的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第二,对于投资公益性的项目,企业也出于自身形象的考虑,不会轻易选择那些低质项目进行投入。